沒錯!“跌價”和“滯銷”將成為中國水果產業的新常態
發布時間:2018-10-19 16:32:23 作者:果哈哈
我可能在“杞人憂天”了!
與大家看到的一樣,我看到的中國水果產業這幾年的發展也是一派“欣欣向榮”、“蓬勃向上”的景象。
在剛剛結束的2018云南昭通蘋果展銷會上,昭陽區就提出:到2020年,種植規模將達到100萬畝、產量400萬噸,打造“蘋果之城”。
百果園已經在全國開了3000余家門店,中秋3天的水果總銷售額就達到1.23億元,廣告都投放到美國的紐約時代廣場,就等著上市了。

海升在全國布局了5萬余畝的蘋果園和3萬余畝的柑橘園,負責人告訴我,最初定的一個“小目標”是要發展10萬畝蘋果園和10萬畝柑橘園,打造產值能過百億的農業龍頭企業。
還有單品的瘋狂,像廣西的“沃柑”、浙江的“紅美人”、云南四川的“軟籽石榴”,以及蔓延全國的“陽光玫瑰”,都在營造著中國果業的財富神話。
看到這些,我都想喊出類似“2018是中國果業牛市的開端”之類的“豪言壯語”,就像2015年那句讓廣大股民刻骨銘心的“4000點才是A股牛市的開端”一樣。
先看一組數據吧!
2016年全國水果種植面積(不含瓜類、草莓等)19472萬畝,總產量18119萬噸,人均水果占有量131公斤,是世界人均水果消費量的兩倍,包括蘋果31.7公斤、柑橘27.2公斤、梨13.5公斤、桃10.3公斤、葡萄9.9公斤、香蕉9.4公斤等。

你有吃這么多水果嗎?反正我沒有!
生產得多,消費得少,供過于求,價格自然會跌;生產得少,消費得多,供不應求,價格自然會漲。這是市場的鐵律。
前段時間,大家都為范冰冰天價薪酬還偷稅漏稅的事憤憤不平,偷稅漏稅自然該責罰,但天價薪酬卻是大家自己捧出來的,國內就這么幾個一線明星,票房擔當,流量擔當,自然身價百倍;反觀科技界,無論是發明雜交水稻、解決中國糧食問題的袁隆平,還是發現青蒿素、挽救全球數百萬人生命并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又有哪位能像一線明星那么搶手。
昨天,馮紹峰和趙麗穎又刷屏了!

最終決定價格的不是價值,而是供求關系。
人如此,股市如此,果市也如此。
全世界10個梨中有7個產自中國,全世界10個蘋果有6個產自中國,全世界10個桃中有5個產自中國,全世界10個柑橘中有2.5個產自中國……
這對廣大消費者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情,我們可以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民都容易吃到價廉物美的水果;但對生產者來說,這確是一個壞事情,我們所面臨的競爭壓力將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果園主都要大得多。
“產能過剩”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果業的最大特征。
再看一張表格,這是陜西省統計局去年公布的“2016年陜西省果業發展統計公報”。
作為全國第一水果大省,陜西的蘋果產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占世界的七分之一;獼猴桃產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全省水果種植面積1895.65萬畝,產量1713.96萬噸。

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掛果面積的比例:蘋果掛果面積697.58萬畝,只占蘋果種植面積的66%;獼猴桃掛果面積58.44萬畝,只占獼猴桃種植面積的61%。
這組數據的潛臺詞是:今后5至10年,哪怕整個陜西省不種一株蘋果、不種一株獼猴桃,陜西乃至全國的水果產量依然會持續穩定地增長。
更可怕的是,陜西等西部諸省肩負扶貧重任,依然在寄以厚望的水果產業發展高速路上“一路高歌”,絲毫沒有減速的跡象。陜西延安地區計劃在原有300萬畝的基礎上再發展200萬畝;就連海升這樣的企業也是高舉“扶貧”大旗,繼續“攻城略地”。

所以,我們所面臨的“產能過剩”問題將會越來越嚴重,“跌價”和“滯銷”將成為果業新常態。
可以這么說,“過剩”和“競爭”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果業的關鍵詞。